中庸麻雀史觀

第九章 ~ 「新章」麻雀

舊章麻雀有和種不夠的問題,唯有增加和種才能妥善解決

舊章廢除了副點,把規則大大地簡化了,有利於麻雀的普及, 但想深一層,這亦同時產生了一個矛盾: 在原本的古典麻雀裏,副點是計分的中心,和種則只是配角; 舊章把本為中心的副點廢除,把本是配角的和種擺到中心位置,這就自然會產生一個疑問: 這配角到底夠不夠「料」去「擔正」? 換句話說,單靠古典麻雀的番種,是否足夠支撐一套麻雀計分法,玩起來能否有足夠的變化和趣味?

無可否認,多數的雀迷都是喜歡「造牌」的,所以舊章「增值」到「二二制」還是不夠, 即使增值到「三三制」,還是嫌造牌的機會少,結果今日多數打舊章的人都是打「三番起和」。 但在舊章那樣少和種的環境之下,訂下那樣嚴峻的起和限制, 玩家沒有了造牌與否的選擇權而被強迫造牌,造成只有相當好運的人才有機會和牌, 變成了運氣重於一切的遊戲,嚴重損害了麻雀的競技性(遊戲性); 不止是筆者這樣說,其他麻雀學者也同意這一點。 ¹ ²

古典後期雖然增加了一些和種,但是舊章承繼的「平和」、「場風」等都是容易的一番和種, 雀迷「造」到了也沒有太大的滿足感;「小三元」、「清么九」等卻出現率極低,對「造牌機會少」的問題沒有什麼幫助。 結果舊章的「造牌」,唯有以「一色類」及「對對和」為中心, 但這些都是比較倚賴配牌的和種 ³, 所以雀迷便會覺得造牌的機會太少。 對於和種太少這問題,增加番值或限制起和都不是對症下藥的辦法,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當然是「增加和種的種類」。 於是新的和種便陸續出現了,並且在一部份雀迷之間流行起來, 他們把這多和種的章法稱為「新章」,以便於與少和種的「舊章」區別。

新章所採用的和種,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類:

  1. 古典(後期)加番和種。這些多被舊章採用,所以當然新章會承繼, 例如混一色、對對和、平和等。也有些是在舊章裏不普遍, 但在新章裏復活的,例如門前清/不求人等。
  2. 古典加副要素。古典麻雀裏的加副要素,舊章裏廢除了, 到了新章卻升值為一番。主要是邊、嵌、單釣這些二副和種。
  3. 新作和種。新加的和種,從「一般高」、「三色同順」(三姐妹)到「將眼」、 「缺一門」、「三數」、「四歸一」等,多不勝數。 這些不一定是很後才面世,有很多在古典後期就已經出現了,只是當時不太普遍。 其實有了麻雀的玩法,懂得古典和種,就不難去想一些新的和種概念出來, 創作和種並不是什麼大發明,很早便有人試試某些和種也不出奇。

以上的分類,只是一種概念,有時會很難界定某個和種應屬那一類。 例如一槓/二槓,槓子在古典麻雀是加副要素,所以發展為新章和種也是順理成章; 但又可以說這是四槓子/三槓子發展出來的下位和種。 又例如三暗刻/三槓子等,很難考証在古典麻雀裏有多普遍, 所以很難說應否列入古典和種範圍。4

新章大幅度增加了和種的數量,番數多了很多,和種複合的可能性亦變得相當複雜, 所以在滿貫制度以至基本計法都出現了變化,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版本,其中亦有採用「加算法」者。 5

坊間的新章多濫番偏僻,雖和種豐富但未能體現造牌麻雀的理想

所謂「新章」只是一個統稱,實際上是各家各法的, 每處所採用的和種及其番值都會有不同,沒有一個正式統一的標準。 從結果來看,「新章」的普及程度有限,只在大學生等知識份子的圈子裏流行了一會; 原因可能是由於和種眾多、學習困難,還有更根本的問題,就是欠缺了應採用那些和種的原則。

其中一種比較容易造成問題的,就是上述的第二類古典加副和種。 邊、嵌、單釣這些「和種」,古典算二副還可以,但是去到新章算可大可小的一番,這就明顯有濫番之嫌; 這些二副和種會變成加番,可能是模仿了舊章的(有「訛傳」嫌疑的)「自摸」一番吧 6。 另外「將眼」(以2、5或8的數牌作眼)等的容易和種也來算一番,亦造成了濫番偏僻。 這些濫番雖然普遍地增加了和牌的番數,但是卻令手牌的分值與其美感及難度脫節, 反而違反了「造牌麻雀」的理想概念,破壞了造牌麻雀應有的策略性 7。 坊間少見近似「中庸」般剔除了濫番的新章版本, 但是就偏偏有像「六獨」8 般的, 不重視有難度、滿足感大的新作和種,卻反而以那些濫番和種為主軸。 結果坊間的新章帶來的只是「偏癖」,未能顯出造牌麻雀應有的趣味與深度。 (編集中庸章法的目的之一,就是要針對新章的這個問題進行改善。) 新章的部份和種傳入了日本麻雀及台灣麻雀等,後兩者比新章流傳更廣, 以至今日很多香港的雀迷都不知道新章曾經存在過(「集體失憶」), 甚至以為中庸是取材自台灣麻雀,這其實是顛倒了本末。


注:
1 : 簡而清,《開檯》,p.13
2 : Millington, pp.142~3
3 : 見「舊章~起和的限制」一節
4 : Millington, p.63, item #116(k)
5 : Amy Lo, "The Book of Mah jong: An Illustrated Guide", 2001, Tuttle Publishing
6 : 見「自摸論
7 : 見「策略篇
8 : 簡而清,《開檯》,二章三節 (pp.27~8)


前一章目錄下一章

© 2009 Alan KWAN Shiu Ho